top of page

人類學(anthropology)一詞,起源於希臘文「ανθρωπος(anthrōpos,人)」以及「λογος(-logia,學科)」,直觀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研究人的學科。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、人文學與社會科學、歷史學的源頭。

 

 

在美國及其它受其影響之地區(包括台灣),人類學基本上區分為四大分支:體質人類學、文化人類學、考古學以及語言學,每一分支有更精細的分支。這些分支的研究範圍經常有重疊之處,但往往各自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與技術。

 

體質人類學:運用一套演化理論架構,研究人類群體,解釋人類如何遍佈到地球的各個角落(例如,非洲起源[Out of Africa]與多區域起源[Multiregional origin of modern humans]這兩套理論之間的爭論),並嘗試解釋地理上的人類差異與種族。許多研究當代人類群體的體質人類學家,將他們的學科領域稱為人類生態學----它連結到社會生物學。人類生態學運用演化理論,以了解當代人類群體的現象。體質人類學的另一個大分支是靈長目學,在方法上大量採借田野研究生物學與生態學。總而言之,體質人類學試圖透過對人類演化與適應、群體遺傳學與靈長目學,理解體質上的人類。

 

文化人類學:是對於文化的研究,而且大多以民族誌為基礎,民族誌可同時用來指稱研究法與研究產物,換言之,就是一本專著或書籍。民族誌是一種實地的、歸納的研究法,依賴參與觀察。民族學包括對不同文化的有系統比較研究。對親屬與社會組織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核心焦點,這是由於親屬是一種人類普同性(human universal)。文化人類學也包括下列各項:經濟政治組織、法律與衝突調解、消費與交換模式、物質文化、結構關係、性別關係、族群與社會化、宗教與神話、象徵體系、世界觀、食物、休閒活動等等。

 

考古學:研究人類物質文化,包括從遺址小心蒐集的器物(人類文化的古老物件)、博物館物件與當代的垃圾。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家、藝術史、歷史學家、科學實驗室以及博物館緊密合作。他們承擔保存發掘成果的責任,而且往往在博物館工作。一般上,考古學家被人聯想到「挖東西」,或是對古代遺址層位的發掘。考古學家依據長期存在的器物類型,將人類的時代劃分為幾個文化時期:舊石器時代、新石器時代、銅器時代。以這種方式,考古學家提供一個龐大的參考架構,說明人類曾經遷移的地方、他們謀求生計的方式,以及他們的人口分布。考古學家亦探討營養、象徵化、藝術、書寫體系,以及其他的人類文化活動物質遺留。

 

語言學:試圖了解人類的溝通過程、口語與非口語、跨越時空的語言變異、語言的社會用途,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係。這個人類學分支將語言學研究方法用於人類學問題上,將語言形式與過程的分析連結到社會文化過程的詮釋。語言人類學家經常援引相關的學科,包括人類學式的語言學(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)、社會語言學、語用學、認知語言學、符號學、論述分析與敘事分析等等。

 

 

 

Reference

Dieserud, Juul (1908)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Science of Anthropology.London:Open Court Publishing

Career Paths and EducationAnthropology: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(http://www.aaanet.org/profdev/careers/Careers.cfm)

Salzmann, Zdeněk. (1993) Language, culture, and society: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. Boulder, CO: Westview Press

Colin Renfrew, Paul G. Bahn.(2012)Archaeology: Theories, Methods and Practice.London:Thames & Hudson.

http://archaeology.about.com/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nthropology

 

 

 

 

 

bottom of page